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到服饰背后所承载的属于一个时代的哲学、历史、风俗等多方面的变化,李敬宜老师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,于11月30日下午,在明德楼开展了一场讲座,向在场的同学们讲解服饰背后的历史。
“如果社会处于稳定的停滞状态,那么服饰的变化不会太大,唯有整个社会秩序急速变动时,穿着才会发生变化。”讲座伊始,李老师用法国布罗代尔的这句话引出本场讲座的重点,即服饰变化的背后隐藏着历史的发展。民国时期即是我国社会秩序急速变动时期的典型代表,而在这之中,旗袍是最鲜明的旗帜。
“在民国服饰史上,旗袍是最惊艳的一笔糊涂账。”直到现在,关于旗袍的来历依旧是众说纷纭。根据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,旗袍兴起的原因有三种,即以贱效贵、模仿男子装扮和保暖的作用。最初的旗袍仅作为冬装的外套,随着西式收腰装袖等工艺的传入以及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,旗袍开始走向女性化。
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,李老师以武汉大学和江苏大学的图书馆在设计上的中西结合为例,向同学们点明旗袍逐渐女性化的关键是西方技术的传入。但与此同时,一个新事物的成长和发展的道路总是曲折的。旗袍也不外乎如此,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有过被污名化的时期,成为以汉效满、出身不正、交际花和妓女装束的象征。
李老师还向同学们澄清了一个有关于旗袍的误解。受旗袍东方曲线美宣传的影响,大众普遍认为凹凸有致的身材更能体现旗袍的美感。而实际上旗袍更适合骨架纤细的身材。越接近初发育的小女孩的身材,穿旗袍越是讨巧。李老师结合实例,分析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——电影《第一炉香》女主演的选角来进一步向同学们解释。
在当下的社会里,旗袍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现在只有在特殊的环境下,旗袍才会被作为日常服饰。李老师将处于特殊环境下的旗袍比作澳大利亚的奇特动物。她认为正是封闭环境的温床,滋生了这一特殊现象。如香港的旗袍式校服以及东航的制服。尽管旗袍作为制服用途显得呆板,但是依然能展现斯文温柔的遗风。但也是由于旗袍的单一用途,在没有大环境的支撑下,这唯一的存在也将成为最后的文化孤岛。
服饰即是如此,它可能曾经有过繁盛的时期,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会逐渐被取代,最终走向没落与消亡。但是我们通过服饰,可以窥见社会的变迁,回味那个惊艳而绝无仅有的时代。(撰稿/文恒汐 初审/杨依霖 终审/陈晓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