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除了我们常见的语言交流外,非语言交流也占据了较高的比重,并且非语言交流与社会、文化紧密联系。为了让同学们对语言、文化、社会之间的联系产生兴趣。3月22日,剑歌老师在弘毅楼举行了一场有关身体语言的讲座,带领同学们一同探索其中的奥秘。
在讲座开始前,剑歌老师便抛出问题——什么是语言?让同学们为语言下一个定义。同学们都积极思考,踊跃回答。听完同学们的想法后,剑歌老师肯定了大家答案的同时也提出语言的两种主要体现形式,即口语和手语,此二者是语言定义中的重要内容。剑歌老师还告诉同学们,目前世界上现存的语言一共有5000-7000种,但随着全球化的演进,一些语言正在消亡或濒临灭绝,一些语言学家推断现存的语言可能在50年内减到半数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,我们能切身感受到生活方式的改变,但在越来越便捷的生活中,语言多样性在急剧减少,语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应当被重视。
虽然我们使用口语的时间占绝大多数,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信息的传递中,非言语性表达占据60%。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、在潜意识中,我们都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我和进行交流。除此之外,别人也会通过个人的一些微动作来了解每个个体。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身体语言表达对谈话的影响,剑歌老师邀请了两位同学和她一起做小实验,透过实验,使同学们清楚地了解到身体语言表达的重要性。
接着,剑歌老师通过案例来分别为同学们讲解有关身体语言的重要分类。身体语言的表达可以分为:动态行为、表达感情、眼神交流、衣着搭配、身体接触、语言语调、社会距离、物质环境这八大类。这八类无论哪一种,其受所在地的文化影响很大。比如我们常用的一些手势,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含义。譬如我们常做出竖大拇指的动作,对我们而言做这个动作是对他人的赞许。但是在其他国家,竖大拇指可能是一种侮辱。由于手势所表示的含义引发的冲突也就时常发生,因此重视文化、理解差异,是我们现阶段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非言语交流与言语交流同等重要,特别是在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时。在人类学中,参与、观察、分析是研究的三个重要方法,在人类学以外的领域,这三个方法也同样适用。若将其运用到法学的学习中,相信也是大有裨益的。(撰稿/文恒汐 初审/马睿敏 杨依霖 终审/陈晓峰)